作为享誉世界的“帆船之都”,青岛曾以碧海蓝天、白帆点点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如今,这座滨海名城正以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加速向“新质之城”转型跃迁,在机械科技等领域开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一、传统产业基底上的科技赋能
青岛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家电、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当地聚焦机械科技前沿,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以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集成了新材料、新工艺、智能控制等多项技术创新,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二、创新平台构筑产业生态
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青岛高标准建设了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其中,机械科技领域的创新载体尤为突出: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攻克了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技术;青岛科技大学在橡塑材料与装备领域形成特色优势;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开发的新型节能装备在多个行业推广应用。这些平台如同“创新引擎”,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
青岛积极探索“高校育苗-企业用材-市场验果”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机械装备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例如,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橡胶智能装备,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整体解决方案的跨越;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通过产学研合作,将新材料技术应用于工业废气治理装备,产品远销海外。这种深度融合机制,有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政策环境优化创新生态
青岛先后出台《青岛市科技创新条例》《关于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机械装备首台(套)产品给予补贴,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举办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智能制造创新大赛等活动,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吸引高端人才和项目集聚。
五、面向未来的发展图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正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机械科技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在海洋装备、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帆影摇曳的滨海港湾到创新涌动的产业高地,青岛的转型实践表明:只有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这座城市的探索,为中国乃至世界港口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范例。